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时代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17-11-8 【正文字号:
大 中 小 】
中国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把文化产业放到十九大描绘的宏阔前景中,放到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新要求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文化产业界人士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文化产品要体现新时代的“精气神”
近日,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推出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刚刚结束德国巡演,所到之处再次震撼并感动了观众,如潮的掌声和闪动的泪光,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中国文化致敬、向中国艺术家致敬。这个中国演出的大IP和对外交流的金字名片,具有穿透语言和国界的文化力量,不完美的个体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一样可以收获精彩,用艺术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了自强不息的“中国梦”。
“精品不会埋没、精品自会发光。好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是会打动人心的。”《千手观音》德国巡演组织方华韵尚德公司总经理王立滨感叹道,在国际文化传播中除了要有反映历史题材的传统剧目,更要有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的精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期待有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涌现,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和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一大批文化精品来书写和记录,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文化产品只停留在感官娱乐的层面,缺少“营养”和“钙质”。以歌曲为例,从收音机到网络,新歌曲层出不穷,但能让人记住,能打动人心的却屈指可数,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直言:“创作者不走心、不动情,创作的曲子自然不靠谱、不动听,不能打动自己,也不能打动消费者”。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美好生活需要呼唤文化产品供给升级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次报告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的转变,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符合中国生产力快速跃升的国情,符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世情,更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到日本买马桶盖、到韩国买化妆品、到欧洲买奢侈品,中国消费者出境“买买买”,一方面表明中国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实力;另一方面表明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消费者只得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外流。在北京东方嘉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军看来,“这也印证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之变,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中国经济总量今年底有望达到80万亿元,在“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必然会催生更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按照十九大报告所描绘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的图景中,“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些都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增长,也能促进消费升级。
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讲求“生活品质”、崇尚“生活美学”,提倡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观,拒绝规模化的批量生产。中树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杨镓轩注意到,伴随着高文化附加值产品的涌现,匠人精神、私人定制、情怀营销也跃然眼前,未来在满足人民对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方面,文化产业必将有更大作为。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建议,文化产业还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精准、深入地研究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供给结构,创新文化业态,提升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传播文化,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魏鹏举表示,十九大的这个判断也将指引文化产业步入从数量到质量提升的新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出版到电视剧,数量上我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但从质量上看还有差距。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按照十九大“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求,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双效统一”,是数量向质量、总量向结构的新转变,要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十九大报告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产业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之中,既要有版权和文化消费品等文化商品市场,还要大力培育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借助于完整的市场体系,有效地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认为,沿着十九大的精神,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3.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敦煌虽偏远,文创产品却离消费者很近。敦煌研究院以敦煌文化艺术价值阐释指引文创产品研发,形成了“如是敦煌”“念念敦煌”“星空下阐释敦煌”等13大类、500多款敦煌特色文创产品,还在天猫、驼行网开办旗舰店同步发售,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也可以选购敦煌文化产品。
不仅在产品层面创新,敦煌研究院还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形成了6家文化产业发展机构,齐头并进,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致力于敦煌文化的发掘和传播,2016年收入达到4800余万元。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作为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路径很有共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要有新思路、新境界。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产业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金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波亲历了过去五年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的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五大支柱之一。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显示,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50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6.0%,高居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榜首,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全方位创新、全产业链突破,文化产业成为创新活跃的主要领域。据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新设企业71.87万户,同比增长21.3%;注册资本4.13万亿元,同比增长60.4%,比全国新设企业注册资本44.6%的平均增速高出15.8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金愿意投入到文化产业中,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去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和融合,文化产业也要紧随时代,抓住新机遇。”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党委副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建议,首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文化产业也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切忌把文化产业做成“空中楼阁”。其次,文化产业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这是新时期人类智慧化的需要,人工智能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广泛的能动性和触动性。最后,文化产业要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及各经济圈发展相结合,文化需要在历史和社会场景的土壤中生发,因此文化产业要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张开双臂拥抱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新时代。